寧武關,在今山西寧武縣城區(qū)。據史料記載,寧武關于明成化三年(1467)建成,為萬里長城上的重要關隘,歷史上著名的山西“外三關”(偏關、雁門、寧武關)之一。
寧武關的修建與明朝當時抵御北方蒙古人的形勢密不可分。為了抵御蒙古人的進攻,明朝政府在北方不斷設險置關、修筑防線,于是形成了“外長城”與“內長城”。其中,“內長城”是以北齊所筑為基礎,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,東行經雁門關、平型諸關入河北,然后向東北,經來源、房山、昌平諸縣,直達居庸關,然后又由北向東,至懷柔的四海關、與“外邊”長城相接,以紫荊關為中心,大致成南北走向。
在“內長城”沿線,以現今河北省境內的居庸、紫荊、倒馬三關,稱為“內三關”。以今山西境內的偏頭、寧武、雁門三關,稱為“外三關”。
而在“外三關”之中,偏頭為極邊,雁門為沖要,而寧武介二關之中,控扼內邊之首,形勢尤為重要。故《邊防考》上說:“以重兵駐此,東可以衛(wèi)雁門,西可以援偏關,北可以應云朔,蓋地利得勢?!?/span>
由于寧武關建于管涔山和云中山兩山夾峙的巨大山口間,恢河穿流而過,自古就是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間的南北交通咽喉和戰(zhàn)略要沖,具有“北屏大同,南扼太原,西應偏關,東援雁門”的戰(zhàn)略作用,成為兵家必爭之地。
當時北方諸民族只要南下,必經三關,寧武關因此成為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交戰(zhàn)的重要戰(zhàn)場。尤其是“土木堡之變”后,明英宗朱祁鎮(zhèn)兵敗被俘,明朝政府更加重視對長城修建,最終建成了寧武關。直到清朝統(tǒng)一全國,長城失去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作用,寧武關自此成了祥和之地。
(責任編輯:梁艷)